[字体] [颜色]
 
您现在的位置:北派名师 >> 内容阅读
读写结合,提高阅读实效
 
     读写结合,提高阅读实效
           ——小学中年级语文“读写结合”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
                              
 
作者:李淑萍
 
 
一、     研究背景:
1、提高阅读实效的需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总链条中最受关注的环节。提高阅读实效,是一代又一代语文教学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追求高效必须低耗。要想低耗,就要讲究一举多得。我个人认为,阅读指导策略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阅读效率的高低。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摸索,探求如何把理解、吸收与运用、表达有机整合的方法,我们称之为“读写结合”的阅读指导策略。
 “读写结合”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话题,说它老,是因为很多年前就有人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说它新,是因为至今为止,对于究竟结合什么,怎么结合,怎么结合有效,仍然是没有所谓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论。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对每篇阅读文本经过从感性触摸到理性思考之后,形成对读写结合的再认识、新认识。使古老话题焕发新的生命力。
2、教师成长的需要
门头沟,北京市最偏远的山区之一,我们的师资队伍与其他兄弟区县还存在很大差异。那么要想在现有条件下提高师资水平,必须从自动自发、自我培训做起。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指导工作告诉我:最好的培训方式是行动研究,最好的培训切入点是做专题研究。有了专题,就有了研究的“点”,这个“点”抓好做实了,必然带动其他“面”上的共赢。
如果一个教师干了十几年,几十年,每年都是眉毛胡子什么都抓,表面看忙忙碌碌,实际上每年都在重复地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结果什么痕迹也没留下,这是一件多么无奈、多么痛苦、多么遗憾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更能提升教师的生命品质。研究是教师享受职业快乐的最佳途径。
作为教研员,我的作用是通过与教师一起做专题研究来“引路”,引导教师走上研究之路,让他们在研究行动中尝到研究的甜头,目的是今后能自觉自发地进行自主研究,逐步朝着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于是在2008-20010两年间,我带领全区14所学校的三四年级语文教师进行“小学中年级语文读写结合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
二、     研究过程:
    经常听到这样的言论,课题研究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我想,之所以大家有这样的抱怨,可能是因为研究专题定得太大,而研究落脚点范围太宽的缘故。那么,为了让我的课题研究专筐专用,我动了一番脑筋。
1、“龙头”带动,分组研究,点面结合
参与中年级读写结合研究的有14所学校。我根据这4所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师资情况和研究能力,确定以一所学校(大峪一小)为牵头校,以牵头校为龙头,带动其他成员校,开展研究。其他13所学校,因为教师人数少,有的学校每个年级只有一名教师,研究起来不太方便,于是把他们就近分成3组,进行联合研究。
2、行动研究,任务驱动,三级教研
本课题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最大的特点:
(1)立足课堂不离“本”。
本课题,研究的是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大家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不是脱离课堂和
课本的额外的什么研究。它直接、具体、实操性很强。所以不会给教师加重过重负担。
(2)先感性触摸,再理性提升。
先一篇一篇课文地进行摸索、疏理、设计、研究,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当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发理性思考,总结方法、寻找规律,提升策略。
(3)任务驱动出“产品”。
研究的直接目的是整理出京版5-8册教材部分课文读写结合点的梳理以及相应阅读指导策略的设计与实施,最终结集优秀设计案例等成果集。由于有了预期的任务驱动,督促教师们能够潜心钻研。所以各校,各组都或多或少地做出了一些产品。
4)三级教研方式并行。
A.校本研究:
    明确了研究任务之后,老师们主要以学校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研究,在组长的组织下,老师们进行了细致的分工,制定出详细的研究计划,扎扎实实地进行探索、疏理、研究。
B.公开教研:
    除了学校平时自主研究之外,每学期我还安排了两次公开教研活动,每次都拿出2节课,然后根据进度汇报本组研究的具体情况和成果。
C.专家指导:
本课题聘请特级教师武琼为专家指导。我除了利用电话和邮箱跟专家联系探讨以外,在2008年底,第一学期将结束时,我把几个组一学期的研究情况进行汇总,开展阶段性汇报交流活动,请武老师给予现场点评并讲座。武琼老师对此课题的研究给了高度评价:把课题作为日常教研专题来研究,实在、有效。分成小组分别进行研究,具体,可操作。每个小组做得这样有声有色,成果显著,可以推广。总之,这个课题研究很有价值。
三、 研究成果:
1、转变了对读写结合的认识
 教师们经过两年的研究,特别是经过对教材解读、教法设计、教学实施、效果反思等的反复推敲、磨合、研讨,逐步形成以下共识。
(1)   “读写结合”是一种阅读指导思想:
“读写结合”分为两种不同的性质:
一种是“隐性”的结合这种结合可以称之为“长”结合或“远”结合)即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在受到情感熏陶的同时,领悟作者的表达技巧,逐渐理解、消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对日后的表达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结合不为立竿见影,不是马上就写,为的是积累积淀。从人的发展角度看,这种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结合,是长远的、战略性的“结合”,是最为有价值的结合。
另一种是“显性”的结合这种结合可以称之为“短”结合或“近”结合),即学完一篇课文后,摘抄其中的好词好句,学习作者的写作顺序,表达方法,模仿文章或段落的结构,并在习作中运用。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树立长远结合的思想,着眼于隐性,着手于显性,长短结合,远近并举。
(2)“读写结合”是一种阅读指导策略:
    “读写结合”不是目的,而是一种阅读指导策略。利用好这一策略,可以使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凡结合,总要找到结合点。 所谓读写结合点,就是读与写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契合点。从长结合的角度讲,“读写结合点”无处不在。课文题目、选材方法、行文思路、结构布局,表达技巧,语言风格,遣词用句等,都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的契合点
就拿“课文题目”来说,如果阅读教学中抓住课文题目,引导学生认真进行审题,既有利于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又对学生习作“拟题’、“切题”有很好的渗透和提示作用。如,京版8册,有一篇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师引导学生两次审题:
第一次:学文之前,感受作者行文思路。
师:请同学们观察题目,从题目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1: 我从题目中知道,写的是天游峰的扫路人,不是别的地方的扫路人;
生2:是天游峰的扫路人,不是做别的事情的人。
师:你们很会审题,一下子就抓住了两个关键词,天游峰、扫路人。那么课文必然要写什么样的天游峰,什么样的扫路人,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学习课文。
第二次:学文之后,感悟天游峰与扫路人的关系。
师:我们再看课题,天游峰和扫路人在这篇课文中重点写谁?
生:扫路人。
师:既然这篇课文主要描写的就是扫路人,那就只写他就行了,作者为什么还用两个自然段来描写天游峰的高和险,不写这些行不行?为什么?
生:不行(并各自说明理由)。
师:总结:是啊,正是天游峰的巍峨险峻,造就了老人坚毅顽强的品格;正是天游峰的画界仙境,陶冶出老人豁达乐观的个性。老人因天游峰而更加强健,天游峰因老人而更加美丽,他们相互依存,相互滋养,人与自然多么和谐的完美的融合。
教师两次引导学生审题,审出了行文思路,审出了主次关系,审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更审出了拟题的方法和切题的技巧。长此以往,学生习作中跑题和不切题的现象会大大减少!
这两次审题,不正是以读写结合的视角来进行的阅读指导吗?所以说,“读写结合”是
一种阅读指导策略。
2、梳理出北京版5—8册教材部分课文的读写结合点及结合目标。
例如:京版5册 (其中一部分)
课文题目
读写结合点
读写结合目的及着眼点
11小喜鹊的两个家
第三自然段。
仿写练习: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写一段话。 “     对我关怀备至”
悟选材:围绕中心词“关怀备至”,从生活与尊重本
性两个方面选材。
悟结构:概括—具体。
提升思维:通过对“关怀”的全面解读,提升对什么
是真正的关怀的深层认识。
18《难忘的八个字》
第一自然段中对“我”的
与众不同的描写。
 
悟选材:围绕中心选材,选择最与众不同之处来写:
长相:唇、鼻、牙;生理功能:耳聋、口吃。
悟结构:概括-具体。
悟顺序:长相:唇、鼻、牙,三部分顺序不能颠倒,
因为鼻子的弯曲、牙齿的倾斜都源于天生的裂唇。
品语言:节奏鲜明的短语,表达出自己对这幅长相的
厌恶之情。
3、设计出针对读写结合点的阅读指导策略(方案)
现举例说明:
例:京版第5册第11课《小喜鹊的两个家》 第三自然段:
“郭奶奶和女儿对小喜鹊关怀备至。她们为小喜鹊买来了漂亮的鸟笼,每天用小米、鸡蛋喂它。那只大喜鹊经常停在郭奶奶家门前的大树上,叽叽喳喳地叫。小喜鹊一天天地长大了。当小喜鹊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她们把它放飞了。”
读写结合目的
悟选材:围绕中心词“关怀备至”,从生活与尊重本性两个方面选材。
悟结构:概括—具体。
提升认识:通过对“关怀”的全面解读,提升对什么是真正的关怀的深层认识。
阅读指导策略
1、这段话围绕哪句话的意思写的?(“郭奶奶和女儿对小喜鹊关怀备至” )
理解关键词语“关怀备至”的意思。
2、从哪看出郭奶奶和女儿对小喜鹊关怀备至”?
两方面:住的、吃的(生活);放飞(尊重习性)。
3、如果不写“放飞”怎么样?
4、总结提升。对人对动物最好的关怀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关心照顾,更是情感的呵护,心理的慰藉,品行的引领等。“尊重”是最好的关怀。关怀:包括物质、精神两个层面。
5、生活中,谁对你关怀备至呢?(仿写)
附:学生作品两篇:
A.奶奶对我关怀备至。早上我还没起床,奶奶就已经在厨房里忙着给我做早点了,我一睁眼就能吃上香喷喷的早餐。下午放学,奶奶就在校门口等我了,一路上,我要什么奶奶就给我买什么。奶奶真是一个百里挑一的好奶奶。
B.妈妈对我关怀备至。她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学习上也经常为我解答疑难问题。有一次,我在班干部竞选中没被选上,我伤心极了。妈妈看我闷闷不乐的样子,就给我讲了外公年轻时的故事,外公年轻时,非常渴望上大学,可是因为家庭困难不能如愿以偿,但他没有丧气消沉,而是乐观地去当了工人,他以他良好的心态培育出了妈妈和小舅两个名牌大学毕业生。我听了之后感动极了,原来一向乐观的外公还有这么一段经历。从此我不再伤心,用妈妈的话说,生命无处不精彩。妈妈和外公一样,是我的心理老师。
【分析】:以上A和B,分别是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的仿写作业“      对我关怀备至”。从两篇作业中我们看出,从结构上,两位学生都能做到先概括后具体。说明老师教学中都关注到了这一点。但从选材上,特别是在对“关怀备至”理解上,他们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对照班学生A理解“关怀”,只是停留在生活层面,所以他选择早上、下午两个事例写奶奶对他的关心。而实验班学生经过上述阅读指导策略的实施,认识上有了很大提高,他理解的“关怀”不仅有生活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而后者占据更重要的地位。所以说。认识水平,决定选材水平,选材水平决定表达效果。而这些都与教师采取什么样的阅读指导策略有关。
四、     研究反思与今后努力方向:
虽然我们的研究有了一些进展,也汇集了一些“产品”,但研究中发现,有时我们过分关注读写结合了,对文本的情感就会体会不到位,不能真正做到工具与人文和谐统一。今后在这方面还要加强研究。
语文教学研究永远无止境,也永远没有终结的策略。所以只要有语文教学存在,我们的研究就不会停止。我们要很好地总结、研究、审视已有的研究成果,不断发现、思考、解决新问题,把研究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