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 作者:郭金萍 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现代教育理论非常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参与,认为教育的实质就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教育。根据这一观点,语文教学应“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注意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集体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因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符合他们求知、求参与的心理需要,符合儿童好玩、好表现的心理特点,符合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探索创造精神,促使学生主动性发展的需要。
一、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人的思维起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形成寻求问题答案的心向,从而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独立地解决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轻松的学习环境容易使学生消除紧张的心理,让他们放松心情,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在了解学生心理需要的前提下,营造好学习的氛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自主地探究知识,让他们学得快乐。教学目标才能在这种主动的实践活动中得到真正的落实。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动机。有了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在教学课文《草原》时,可播放草原的风光片和儿童乐曲《草原就是我的家》,一望无垠的绿色大草原、成群的牛羊、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一一呈现在学生眼前,美妙动听的音乐让学生沉浸在无限的遐想中,获得美的感受。学生在愉快的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境中学习,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乐于参与学习,也愿意去探求知识。
在讲《琪琪的心事》一课中,我首先问同学:“你们有心事吗?你们的心事是什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纷纷表述自己的意见之后,我再引发学生思考课文,琪琪的心事是什么?这样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使学生很快的进入到学习的氛围中来,学习就不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
二、 探索交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空间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将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是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一过程中要让学生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1、 设计有探索价值的问题
在讲读课文时,过去大量的课堂提问往往设计的过细,过窄,缺乏思考价值,师生间“打乒乓球”式的问题,一去一回滴水不漏,看似非常严密,却恰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成了教师表现的舞台。把问题提得“大”一些,是让学生更投入的去探索、发现的有效办法。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要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在学生认真地阅读了课文之后,可以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点。对于其中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自己去寻找答案。
在讲《梦想的力量》一课时,学生提出:“什么样的梦想?”“梦想是怎样实现的?”“什么是梦想的力量?这个问题很值得学生和老师一起去探究。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小组共同商讨,最后得出结论:让学生领悟梦想实现的三个阶梯:70元、2000元、购买钻井机的钱。这个环节让学生根据数字的具体意思,用通顺的话将之串联起来,完成对梦想实现过程的大体了解。。
2、 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
团体动力学表明,通过团体成员间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
对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确实很多,它变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不乏交流的机会,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多向交流增加了信息量,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得到了统一的见解,培养了互助合作的精神;后进生在组员的帮助下也有了自己的见解,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在识字课中,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总结出一些认字的方法,如想像法,换部首法,编顺口溜法;在课外阅读课上,学生又集合小组的力量完成一些资料的收集,为学新课文做好了充分准备;在阅读理解字词句时,学生通过讨论,不断探索出描写事物的方法,如描写水果时,可从颜色、形状处着手,写美景时,可以按顺序抓事物的“美”来描绘。这样,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讲《神奇的鸟岛》一课时,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感受到鸟岛是一个神奇的地方、美丽的地方、鸟们相处融洽的地方。我抓住“融洽”一词教学本课。我打出自学提示:请你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从哪看出鸟们相处融洽?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先自学,再小组讨论。
学生按照自学提示学习。学生每个人都会画出一两句话,并根据所画内容谈感受,但理解并不全面。在此基础上。小组进行讨论,同学之间进行补充,理解会比较全面。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讨论,学生互听互学,老师适时点播,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即定的目标。
三、 鼓励学生批判性阅读,树立信心。
批判性阅读表现为努力辨别真伪,发现分歧,识别偏向,理解人
们对作品的不同反应,并作出自己的判断等方面。这些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表现。
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应是接受型的同构解读,而应是批判性的导构解读。由于阅读主体的介入与创造,使得进入主体头脑中的“第二文本”会较原作有所变异,有所提升。这是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阅读主体全身心地投入,主体过去积淀下来的文化成分与课文所包容的文化成分处于一种急剧的交流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作者所赋予作品的某些含义,阅读主体往往会作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割舍与添加。
在学完《落花生》一课,对于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有的同学就提出:现在是市场经济,要想获得一份好工作,就要学会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包装自己,使别人很快地信任你,喜欢你。如果都象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恐怕连工作都找不到。所以我认为,桃子、石榴、苹果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学完《麻雀》,学生在讨论老麻雀该不该飞下来救小麻雀时,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认为该下来救,体现爱的力量的伟大,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有的同学则认为不该莽撞的下来,因为有可能老麻雀不仅保护不了小麻雀,还和小麻雀一起成为猎狗的美餐。不如想办法吓退猎狗救小麻雀。面对的学生不同的见解,我都同意。这说明,学生在阅读时,不以对原作的认同为目标,而是带着一种批判的态度,寻找并修正前人在认识上的偏颇。
四、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敢想、会思、善问是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和形成创新能力的核心。许多教师往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抓住课文重难点,层层设疑以达到学生学习的目的,其实,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框死在一个个问题中,没有自由发表意见的空间,跟着教师走,围着老师转,而有时候,学生心中产生的疑惑教师事先不一定能预见,教师不了解学生所惑,教学行为成了徒劳,事倍功半。所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能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大胆地提出心中的疑问。我在平时教学中,乐意倾听学生的提问和见解,鼓励他们积极发问,提倡三个敢于。(1)敢于争辩:对别人观念持有自己不同看法时应勇敢地提出来,说出自己的理由,不要胆怯。(2)敢于挑战教材:教材作为范文给学生学习,它们只是相对优秀的作品,而非完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不时也会发现不少问题,如果学生有疑不能解,极大地扼杀了他们的探索意识。(3)敢于设疑:读书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最后达到“无疑”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设疑,让学生自己解开疑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 充分尊重理解学生
教师要尊重理解并关怀每一位学生,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上让学生自由探索,各抒已见,与学生的谈话要和善,而不是简单、生硬。对于学生的精彩发言应给予肯定性的评价,促使学生不断进步。而对于后进生,除了鼓励和尊重外,教师还应设计不同的要求,照顾到他们的实际,让他们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同样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改造原文的过程,而且也是阅读主体自我完善的过程。学生读了一篇篇课文,不断摈弃旧的,吸收新的,每个学生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汲取与扬弃中,重新树立对自我的信心,自觉地变换思维方式,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生的习惯得到了培养,兴趣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大胆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陈美和:《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张燕青:《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
|